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FACILITIES
不斷進化的研究所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FACILITIES
動力學實驗棟
Dynamics Laboratory
3D震動台

日本國內最大等級的3D震動台。負載50噸的大型試體,可以高精度重現從微小地震到相當於阪神淡路大震災(兵庫縣南部地震)兩倍的3D震動。活用於耐震、免震、制震等技術研發及安全性的評估。
離心模型實驗裝置

世界最大等級的土壤力學及地震工學用實驗裝置。驗證地下結構體的安全性和液化等地震特有的現象。透過重現大型地盤,並負載巨大地震或隨意的外力,可正確掌握與實物相同的強度、變形、水理特性。
大型三軸試驗裝置

實施填海與填土使用的大粒徑土質材料的靜態與動態實驗,重現自然地盤的應力狀態。求取地盤的靜態強度、變形特性與地震時的液化及動態變形特性。
岩盤多功能試驗裝置

使用大型試體,掌握龜裂性岩盤的強度特性、透水性等,解析破壞、滲透的機制。活用於評估岩盤內的地底結構物和以岩盤為基礎的大型結構物。
環境工學實驗棟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多功能風洞實驗裝置

測定部的剖面為3公尺×3公尺,最大風速為每秒40公尺,是業界最大等級的建築用風洞。驗證建築周圍風的流向與風對建築物本身的影響等。
多扇型非恆定氣流風洞裝置

世界首創的實驗裝置,組合了以複數送氣扇產生多種氣流的多扇風洞裝置、龍捲風產生裝置與下擊爆流產生裝置。重現各種陣風現象,並評估其影響。
音響實驗設施


在兩間殘響室與一間無響室中,測量建築材料的遮音性能和吸音特性等。打造舒適生活所需的聲音環境。
開放實驗室1
Multipurpose Laboratory 1

結構體與充填物(Skeleton Infill)型實驗設施。備有透過高自由度的空間設計,可彈性實施各種實驗的多功能實驗空間,以及可重現液化現象等地震時地盤活動的地盤動態實驗用大型震動台等,靈活地因應與時俱進的需求。


讓工作人員的創造性可發揮極致的工作場所

於整備前,實驗室是依據專業領域分散配置,所以少有交流的機會,各部門間的溝通不足。因此,新本館中建構了可供所有領域的研究員齊聚一堂辦公的大型空間工作環境。此外,在動線上亦費心規劃,透過有效地分散配置會議空間與休憩空間,激發交流溝通,以期提升知識生產性。挑空的開放空間也以開創未來的研究所之姿,促進研究員的知識創造。

地震來襲也不搖晃的大樓

Techno-Station採用超級主動制震系統「空中飛島2D」,實現了全球首座「地震來襲也不會搖晃的大樓」。
當發生地震時,設置於建築與地面的空中飛島2D感應器即監控到地盤的晃動。電腦將瞬間求取最適當的控制力,驅動器(加力裝置)將以與地震的晃動相反的方向搖動建築物,以抑制搖晃。將此技術使用於研究所,有助於提供研究員安全與安心的環境。

對「健康(Wellness)」的考量

大林組致力於推動有益建築使用者健康的活動與友善環境的行動,將實現舒適、健康、安全安心的建築計畫、使用與管理手法稱為「健康建築」,並致力於付諸實現所需的技術研發。
2017年11月,Techno-Station取得了考量健康的國際性建築與室內環境評估標準的「健康建築認證(WELL Building Standard)」金級認證。這是在評量建築整體領域中的全球首項認證。
取得健康建築認證時,是根據健康的觀點重新評估室內環境和照明環境,同時將辦公室內的動線、周圍的自然環境、人們的工作方式,甚至於咖啡館的菜單等亦列為評估對象,檢討符合標準的應對策略。我們亦考量舒緩身體的緊繃,導入站立桌等措施,也為其中之一。因此不只兼顧耐震性、節省能源,在健康的觀點上,也獲評為先進的建築。

利用天窗的自然光線節約能源

透過控制光線與熱能打造舒適的空間

活用風進行辦公室的自動換氣

有效利用雨水與地下水

使用IC標籤的空調與照明系統

透過個人空調兼顧節約能源和舒適性

使用地熱節約消費電力

根據建築發出的環保訊號切換至自然換氣模式

節約能源、二氧化碳減量效果一目瞭然

電磁環境實驗棟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Laboratory

進行開發以改善智慧型手機與Wi-Fi等包圍建築物的電磁環境。使用於評估遮蔽與吸收電磁波的材料等。
開放實驗室2
Multipurpose Laboratory 2

概念為將技術可視化的開放型「魅力」實驗空間。在朝向綠色創新與全球化的實驗設施中,進行以碳中和為目標的混凝土材料和建設DX的研究
多功能人工氣象重現室

進行因應環境材料的研究開發與持久性的相關實驗。由兩間房間組成,組合高溫、低溫、降雨、降雪、日照、風等六種氣象條件,重現世界各地的各種氣候條件。
震動體驗設施

重現採用包括超級主動制震系統「空中飛島2D」在內的各種制震與免震技術的建築於地震時的搖晃、摩天大樓的地震與強風搖晃等。透過體驗實際的搖晃,尋求在相關人員之間達成對制震目標、免震等級的共識。
特殊混凝土對應型行動設備

裝配高混拌功能攪拌器的可移動式混凝土生產設備。製作特殊材料與配比的混凝土實體規模試體。
火災工學實驗棟
Fire Protection Engineering Laboratory

透過各種實驗裝置,對建築物及土木結構物的火災安全性,進行全面性的驗證。目標為研發新工法、提升防火性能設計技術、提高大深度地下空間的安全性等。

結構實驗棟
Structur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樓內配備有高12公尺、寬10公尺,最大負載能力2萬4千kN的大反作用力牆和多功能測試裝置、二軸測試機。經由建築、土木結構物等實體大小的模型,進行制震裝置的性能測試與鋼樑等結構性能實驗。

材料化學實驗棟
Materials & Chemic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功能性、安全性、持久性高,友善人與環境的永續實驗室。分析各種物質的化學性,開發無害且高品質的材料技術,進行土壤與水質淨化等保護環境並提升技術的研發。

不斷進化的研究所
新本館「Techno-Station」的誕生
大林組技術研究所自1965年創建於東京清瀨以來,除掌握社會需求外,並不斷的擴充與更新設施和設備。考量自1990年起至2000年期間資訊技術的創新與事業環境的變遷,於2007年啟動了重建專案,旨在將其改造成適用於「開創未來的研究所」的設施。

於2010年9月,完成Techno-Station(新本館)與開放實驗室1(多功能實驗設施),作為此重建專案的第一階段。此外,將舊本館的辦公大樓改建為材料化學實驗棟(2011年4月)。Techno-Station是以「最先進的研究環境」、「最先進的環境考量」、「最先進的安全安心」三項為概念建設而成。被視為大林組迄今所培育之技術成果,亦贏得外界好評,曾獲取永續建築獎(國土交通大臣獎2012年2月)、日本建築業聯合會BCS獎(2013年度)、GOOD DESIGN AWARD(2011年度)等多項表揚。
第二階段,實踐Techno-Station的零碳建築※1化(2014年1月)與建造開放實驗室2(2014年2月)。第三階段在2015年2月,於技術研究所構建智慧型能源系統※2。構築「技術革新的場域」、「技術實證的場域」、「技術發表的場域」的創新技術研究所之環境。
之後,亦實施環境工學實驗棟的翻新工程(2018年9月)等,持續進行設施的更新。

*1透過利用和活用可再生能源,將建築物使用時的初級能源消費量全年歸零的建築物。*2於研究所內建構為實證下一世代智慧城市所需的技術。除根據活用大數據的電力需求供給預測外,針對時時刻刻變化的電力需求之供給平衡,最大限度地進行大容量的太陽能發電。並透過即時最佳化控制微複合(Micro-combined)發電系統、大型蓄電池,以減少尖峰電力、電力需求。此外,導入SCIM(智慧城市資訊建模,Smart 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將創電、蓄電、省電狀態,同步可視化。
本館Techno-Station與技術研究所
這是以時代最先進為目標,推進研究開發技術研究所的介紹影片。
迎接創業130週年,敬請期待不斷進化,「Transcending the art and science of making of things」的研究所。